TALK
在线客服
Hotline
  • 15376697963
Roof placement

认识一下景观水车的鼻祖“翻车”

2022-05-17

认识一下景观水车的鼻祖“翻车”

“翻车”是我国古代的农具,又叫做“龙骨水车”,是广泛应用于封建时期的农具。根据史学家的考证,这是世界上诞生最早、应用范围最广的农用水车。

从外形来看,翻车的结构就像是微缩版的摩天轮,与风车的构造差不多。一般来说,翻车的转动方式比较多,可以用手摇,也可以用脚踏,用牲畜带动,或用水流驱动。在翻车设计之初,链条还没有被发明出来,所以翻车上的龙骨叶板取代了链条的作用,在矩形长槽内起到了传动的作用。

就像我们在古装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,古人常常将翻车放置在小河水流最湍急的地方,将车身的一部分浸入水中,通过水流来驱动叶板。一侧的叶板沿着槽位移动,将水送出。这种循环能够将水从河中取出,输送到需要的地方。由于,无需人工驱动(即便需要人工驱动的翻车也不费力),翻车节约了大量人力成本,让农耕的效率大大提高。

并且,相比于普通的水车,翻车更加轻便,能够随时转移。当某处取水点枯竭之后,农民可以轻松装卸翻车,将它安放到另一处取水点。除此之外,翻车在农业生产中还有其他妙用,其用途不止灌溉,例如:在排涝期间,翻车亦是一种不错的工具。

翻车的发明者是毕岚,根据史学家研究,毕岚所制造的翻车时至今日仍在一些乡村中广泛应用,这种翻车的基本构造几乎没有发生变化。

《农书》记载,除了翻车之外,毕岚还发明了许多生产工具。例如:铜人、巨钟、天禄、虾墓等等。不过,毕岚的身份是一名宦官,所以一些历史爱好者认为这些农具并非毕岚一人的发明。

从现实的角度来看,这些农具应该是汉代百姓群策群力的发明成果。只是我国史学界有一惯例,就是将某项集体发明的产物归功于一位发明者,就像蔡伦的造纸术一样。身为宦官的毕岚,亲自搞发明创造的可能性不大,想来此人只是受皇帝调遣,主持督造一类的工作罢了。

抛开这些不谈,由毕岚负责制造的翻车,实用性极强,能够大量引水,为农民提供了巨大的便利。在一千八百年前,这种工具的便利度是我们想象不到的。当然,根据史料的记载,毕岚所发明的翻车并未立即投入到农业生产,最初只是用做“用洒南北郊路,以省百姓洒道之费”,后来有人从翻车上看到了农用价值,将其引入农田,这才让翻车成为农具。

众所周知,汉代的桓、灵二帝是出了名的昏君,他们在位期间皆受到宦官、外戚的架空,使朝廷内部出现权臣专制、贪腐成风的情况。由于皇帝昏庸,国家的内部矛盾与日俱增,直接引发了黄巾起义。毕岚所发明的翻车虽少量应用于农田,但在绝大多数时期,这种翻车只能用做宫廷游乐。所以说,毕岚虽然是翻车的发明者,但却并非将翻车投入实际应用的先驱者,毕岚所提高的社会生产力也相当有限。

改变这种局面的,是三国时期的发明家马钧。

曹操一统北方之后,北方的战火终于止息,住在这里的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。在百废待兴的历史背景下,对科学技术尤其是农耕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。

这一时期的翻车,已少量应用于农业。马钧对这种农具进行了改良(毕竟此前的翻车大多用于宫廷洒水,取水量不足),在保证翻车轻便性的同时,加大了取水量,且简化了翻车的结构。马钧所制造的翻车,有着“四两拨千斤”的优点,即便是手无缚鸡之力的顽童,都能轻而易举地推动翻车,实现取水。

此外,马钧所制造的翻车已有了“自动化”的意味,在水力驱动取水过程中无需人工照看,即可自动取水。因为马钧的发明创造十分方便,所以翻车在短时间内迅速风靡全国,成为各地百姓家中常备的农具。

翻车的发明者和改良者,也就是毕岚和马钧,两人的历史地位截然不同。毕岚虽见于史册,但由于他是一名宦官,所以多为后世不齿,历史评价不高。

相比之下,出身劳苦大众的马钧虽能在后世博得美名,但在三国时代马钧这样没有身份背景的底层发明家亦不受重视。

作为现代人的我们,只需铭记毕岚与马钧为世人留下的发明创造即可,他们都是伟大的发明家。

由于,这种翻车的结构合理,可靠实用,所以能一代代流传下来。直到近代,随着农用水泵的普遍使用,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,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。

翻车作为灌溉机具现在已被电动水泵取代了,然而,这种水车链轮传动、翻板提升的工作原理,却有着不朽的生命力。

就拿我们的海岸、港口经常能见到的疏浚河道的斗式挖泥机来说吧,那一只只回转挖泥的泥斗,就是从水车的提水翻板脱胎而来的。

因此,一看到挖泥机,人们就仿佛见到了古老的翻车。